「關於選組」
每當學生問我要選哪一類組這問題
我都認為這個選組在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下
根本就是一個假動作
現在的升大學的考試制度,主要是學測為主(名額較多)
學測要考十顆
自然組要考地理歷史公民
社會組要考物理化學地科生物
那當初要選組的意義何在呢?
所以大人就這樣丟給16歲的小孩子兩條路
跟他說你就文組、理組選一條。
而我的經驗
選文組的,通常是因為討厭物理化學
選理組的,通常是因為討厭地理歷史
選組,並沒有選出興趣
反而是選出了逃避。
然後讀著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要讀的這些科目
考了一個不知道有沒有興趣的科系
出社會找了份和自己所學相關性不高的工作
然後從頭學起,重新站上起跑線
浪費了整個精華的學生時期
所以我非常希望,上課時能帶給學生
「你一定要知道,你自己要什麼」
這樣你的所為,才是在幫未來的自己一點一滴的建設
別因為怕跟別人不同,而去做跟別人一樣的事情
別聽了別人的幾句話,而去懷疑自己的方向
別因為別人去補習,就跟著去補習
「你一定要知道,你自己要什麼,
而你每天學到了什麼,是不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了」
整個台灣的社會氣氛非常注重「實用、結果」
認為說你學這個有什麼用?
凡是以賺錢為目的、以CP值為主
而很多人選理組是因為在台灣比較好找工作
不可否認錢的重要性
過度的功利主義和過度的不切實際都是不健康的
我常常逛一圈書店就花了二三千
買的書籍通常跟理工沒什麼相關
有小說有會計有法律有財經還有心理方面的
當你是「真正想知道一件事情」而去拿起出開始讀
我相信你會擁有充分的踏實感
也會對自己的未來更有想法和更堅定
所以我認為我很幸運
找了兩件事情,比錢更可貴
一是「對生命永遠保持好奇心」
二是「面對挫折打擊,卻沒有失去對人世的熱情」
希望我的學生
能找到對事物的「好奇心」
這樣在學習、選組、或是生命的每一個階段
你會有自己產生更多的動力
讓自己走個更遠